这里写上图片的说明文字(前台显示)180 50px

行业新闻

政策解读:工商资本抢滩农业 防止非粮化非农化

来源:中国经济网 | 作者:佚名 | 2015年6月8日() | 打印内容 打印内容

  原本热衷于在城市经营的工商资本,近年来争先恐后地向农村发展。联想集团“务农”,英利集团养猪,都曾引起舆论的关注。农业部统计显示:近3年来,流入企业的承包地面积年均增速超过20%。截至2014年底,流入企业的承包地面积达到3882.5万亩,约占全国农户承包地流转总面积的10%。

  4月底,农业部、中央农办等四部门联合下发《关于加强对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的意见》,意在引导工商资本有序进入农业,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、不改变土地用途、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态环境。工商资本究竟给农村和农民带来了什么?如何更好地规范?本报记者近日在山东进行了调查。

  农民得到更多租金和打工收入,经营和市场意识增强

  72岁的姜玉训,每天都会骑着电动车去离家四五里地的山东怡兴有机蔬菜有限公司,做零工一天8小时下来,到手的钱能有60块,“活不累,挣得也不少”。在潍坊市潍城区军埠口镇,若是搁在过去,像姜玉训这个年龄的农村老人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好的“差事”。

  对农民而言,工商资本下乡带来的最直接收益,还是土地流转的租金。在山东的许多县市,一亩土地每年的流转费用在1000元左右。尤其是工商资本下乡流转的土地,有的甚至接近1500元。这已经高于农民两季种粮的纯收益。

  工商资本下乡带来的新品种、新理念,也让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开了眼。位于章丘市圣井街道菜园村的盛泉农业生态示范园,农业旅游效益凸显。从济南城区来的游客跟着导游进果园、钻大棚,采摘完了再吃个饭,临走还要带点蔬菜瓜果回家。若是赶上周末,一天的进账就有两三万元。

  昌乐县农业局副局长付天成说,工商资本下乡不仅带来了新的生产和经营模式,而且弥补了农民相对匮乏的市场意识。“对农业品牌的打造、推介有一定作用,能够提高农业的效益,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。”

  土地流转合同纠纷增多,非粮化、非农化情况引人关注

  工商资本下乡,带来效益和收入的同时,带来的烦恼也不少。

  最近,曲阜市姚村镇镇长孟双建就接连两次调解了同一起土地流转纠纷。

  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。2013年8月,姚村镇下辖的3个村与山东华仕集团签订土地流转合同。2910亩土地,年租金每亩1200元,合同约定每年分两次付清。由于市场因素,华仕集团资金周转出现临时性困难,未能按时支付流转费用。

  “10天内不付钱,麦子你也别收了,米兰平台,(中国)官方网站把地收回来!”当着孟双建的面,各村的支书撂下“狠话”。

123

上篇:

下篇:

350 45px

地址: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77号比科新大厦  传真:  电邮:303235380@qq.com 

陇ICP备14001663号 泰和集团 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397号 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